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pc加拿大平台qq群 > 新闻动态 > 内家·采气图:六合四门八风三田(滋补元气)

内家·采气图:六合四门八风三田(滋补元气)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1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00

图片

2025大吉

NEW YEAR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
图片

关注武宗

天下武功

图片

图片

气派功 道一生内气·内力三丹田

图片

图片
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 

在道家功法里,《采气图》是内丹修炼的重要辅助。以吕洞宾一系的丹道修炼为例,修炼者依据《采气图》所示,通过特定坐姿,如盘坐式,先呼出体内浊气,再凝神聚气,将自然界的清光灵气吸入绛宫,随后引导灵气经天目、泥丸、玉枕,注入夹脊等穴位,在体内循环,以实现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的目标,最终达到延年益寿、超凡脱俗的境界。

中医养生功法中,《采气图》与调身、调息、调心的 “三调” 理论相结合。如站桩这一基本功,依据《采气图》调整身形,做到头正颈松、含胸拔背等,配合自然呼吸或深呼吸,在安静放松的状态下,体会外界清气与体内真气的交融,促进周身气血充养、经脉疏通,达到强身健体、防治疾病的效果。像静心察气、开合拉气等练气三法,也是在《采气图》理念指导下,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与呼吸配合,来调整气机。

传统武术中,《采气图》为内家拳修炼提供助力。以形意拳为例,练习者借助《采气图》中对气息运行的理解,在拳法招式的开合、进退间,配合呼吸采气,使气沉丹田,增强力量与耐力。如三体式站桩时,按照图中示意调整姿势,感受清气沿经络进入体内,充实脏腑,进而提升拳法的实战威力与养生功效。

预备式:

双脚并拢,两臂自然下垂,全身保持放松状态;头部向上微微抬起,感觉头顶有向上牵引的力量,颈部保持竖直,双腿略微向下蹬,拉伸脊柱;用鼻子吸入3口清新空气,再撮起嘴巴呼出3口浑浊空气;双眼平视远方,然后在最远的目视点上,慢慢将目光收回,即“收神光”3次;之后微微闭上双眼,舌头轻轻抵住上腭,下颌向后回收,全身再次放松。

【默念口诀与行气流程】

默念口诀:“天地人,两仪分,起混元,玄太极。”行气1~3转,具体行气路线如下:

收回目光,让意念集中在舌下的玄膺穴。这个穴位是一个孔窍,向下可连通气管。不久后,口中就会生出大量津液,如同井泉中的水向上涌出。将口中生成的唾液轻轻鼓动漱口36次,然后分3次,用意念缓慢引导唾液顺着“十二重楼”(指咽喉部位)向下,逐渐到达膻中穴、鸠尾穴、中脘穴、神阙穴,到达气海穴后停止;接着从气海穴分为两路,延伸至左右大腿,经过膝盖到达足三里穴,再向下延伸至脚背及大脚趾,随后转入涌泉穴,从脚跟、脚踝后方、小腿后侧,沿着大腿后内侧向上到达尾闾穴,使两条腿向上运行的气息汇合为一脉,经过肾堂、命门穴、夹脊双关穴,再分别输送至两肩、两膀、两臂,最终到达手背;气息从手背的中指转入手掌,左右手掌微微转动,掌心向内收含,使气息一同回旋,再经过手腕、手臂,从胸部上方两侧经过两腮、两耳后方向上运行,从脑后灌入头顶;随后气息再向下经过明堂、天门、雷府、鼻柱下方的外龈交穴、内龈交穴,此时用舌头抵住上腭,迎接向下运行的气息,最终到达舌下的玄膺孔窍后停止。

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气息循环,称为“一转”。一转结束后,稍作停顿,再进行二转、三转。通过这样的行气,体内气息壅滞的部位会逐渐被疏通;即便气息不能贯穿全身各条经络,也能通达身体各个孔窍。就像《心印经》中所说的“七窍相通,窍窍光明”一样。这是因为人体只要有一个孔窍变得通畅灵明,就能逐渐让其他穴位孔窍也变得通畅,进而使人体六合(上下左右前后)之内、六合之外的气息无不顺畅流通、无不通明,经络通达,全身骨骼肌肉都能感受到气息的运行。需要一直修炼到身体与精神都达到精妙的境界,才能与“道”相合,达到真正的修炼境界。

(一)六合采气

1. 前采气

(1)双手掌心向上,呈捧气状,向前抬起至与肩膀平齐,随后翻转掌心向外,采集前方的气息;再转动掌心向内,将气息收回至胸部;接着再次向外推掌采气,之后收回。如此重复3次以上。

(2)完成3次采气后,双手向前方外侧撑开,以肩膀为转轴,带动双手划圆,这一动作称为“玄太极”,目的是采集“混元之气”。同样重复3次以上。

(3)呼吸方法:念“呼”字时,向前推出双手;念“吸”字时,收回双手;双手划圆转动时,将采集的气息留存体内。

(4)心法:

“三才气合,阴阳气混;推之渺渺,收之氤氲。”

意思是将天、地、人“三才”的气息融合为二,再将阴阳二气混合为一,在气息的起伏糅合过程中生成“混元之气”。双手捧起这团混元之气,抬至胸前并收进胸腔,然后再慢慢向前推出,推到天边与云海相接的地方,那里弥漫着氤氲的自然之气;之后再慢慢收回这些大自然的本原之气(即纯阳之气)。双手划圆做“玄太极”动作时,将大自然的本原之气糅合成气团(即“抟气”),然后捧起这个气团,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。采气达到一定程度后,还要注意在推拉、糅合动作中,于双手转动的瞬间,体会阴阳之气变化带来的愉悦感(这种感觉难以用语言描述,也可称为“玄妙之感”)。

2. 后采气

(1)双手掌心向上,呈捧气状,抬至头顶,将气息收回至头部、胸部,再向下引导至足底;接着双手向下插入身体后方,翻转掌心向后推出,采集后方的气息;然后收回双手,将采集的气息带回后胸背部,再次推掌采气,之后收回。如此重复3次以上。

(2)完成3次采气后,双手向身体后方外侧撑开,以肩膀为转轴,带动双手划圆,即“玄太极”,采集混元之气。同样重复3次以上。

(3)呼吸方法:念“呼”字时,向后推出双手;念“吸”字时,收回双手;双手划圆转动时,将采集的气息留存体内。

(4)心法:

“重阴重重,纯阳纯纯;糅阴为阳,抟归入鼎。”

承接上一个动作,将纯阳之气捧至头顶,向下贯通全身,使全身都能感受到气息的流通,如同“醍醐灌顶”一般;向后采气时,根据经络的牵引作用,采集到的多是阴气较重的气息,但在每次采气过程中,要用意念将这些阴气转化为阳气,收回后胸背部;在背部将气息糅合后,再用意念将糅合后的气息转化为纯阳之气,最终收回后腰部位。

3. 侧采气

(1)双手收回至身体两侧,分别向左右两侧呈捧气状抬起,至与肩膀平齐,翻转掌心向外,采集两侧的气息;然后转动掌心向上,大臂保持与肩膀平齐,用手指、手掌带动小臂向回勾,将气息收回至肩部和胸部;接着再次推掌采气,之后收回。如此重复3次以上。

(2)完成3次采气后,双手向左右两侧外侧撑开,以肩膀为转轴,带动双手划圆,即“玄太极”,采集混元之气。同样重复3次以上。

(3)呼吸方法:念“呼”字时,向左右两侧推出双手;念“吸”字时,收回双手;双手划圆转动时,将采集的气息留存体内。

(4)心法:

“左青右素,龙疏虎达;左阴右阳,宫中玄黄。”

根据人体五脏的位置,左侧对应“青龙”(属肝),右侧对应“白虎”(属肺),即左肝右肺;按照经络的牵引效应,左右两侧的气息分别为阴气和阳气。将这阴阳二气捧至与肩膀平齐后收回,在胸腔(中宫)内混合为混元之气。双手划圆做“玄太极”动作时,将两侧的阴阳之气进一步糅合为混元之气,然后捧起这个气团,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。

4. 上采气

(1)双手掌心向上,呈捧气状,抬至头顶,将气息向下收回至头部、胸部、腹部,再延伸至足底;然后翻转掌心向上,采集上方的气息;接着收回双手,将采集的气息带回胸部、腹部、足底,再次向上推掌采气,之后收回。如此重复3次以上。

(2)完成3次采气后,双手向上方撑开,以肩膀为转轴,带动双手向上托举划圆,即“玄太极”,采集混元之气。同样重复3次以上。

(3)呼吸方法:念“呼”字时,向上推出双手;念“吸”字时,收回双手;双手划圆转动时,将采集的气息留存体内。

(4)心法:

“乾男纯净,高入苍穹;勿允稍纵,甘露入顶。”

将太空中湛蓝、纯净、温暖的纯阳之气,灌入头顶;双手继续向上伸展,此时经络的牵引效应会让纯阳之气遍布全身,使人产生暖融融的感觉;双手向上伸展到天空的最高处,再次采集纯阳之气,向下贯通全身。最后在头顶将气息糅合为混元之气,将这团混元之气灌入足底的涌泉穴。

5. 下采气

(1)双手在头顶上方翻转掌心向下,沿着身体中脉(人体正中线)下降至足底的涌泉穴,同时双腿下蹲,双手尽量按在脚背上,采集下方的气息;然后双手保持按在脚背上不动,提起臀部、伸直双腿,将气息收回至腰椎部位;接着双手再次按在脚背上向下采气,之后提臀收气。

(2)完成3次下采气后,双腿直立,双手向下方撑开,以肩膀为转轴,带动掌心对着地面划圆,即“玄太极”,采集混元之气。同样重复3次以上。

(3)呼吸方法:念“呼”字时,向下按压双手;念“吸”字时,提臀伸直双腿,将气息收回至腰椎部位;双手掌心对着地面划圆时,将采集的气息留存体内,留存位置在命门穴。

(4)双手从身体后方收回气息,向上抬至腰部,点按命门穴,使气息穿透至“橐龠”(指人体胸腔与腹腔之间的部位,类似呼吸器官)位置;再沿着带脉向前点按肚脐,使气息穿透至橐龠位置。

(5)心法:

“坤女混沌,望之至深;上至玄下,下至地心。”

根据经络的牵引效应,向下采集的外界气息多为阴柔之气,通常阴气较重,因此初期不要将这些气息引导过高。需先做下肢的气息糅合动作,将气息留存于下肢;然后向下采气,注意采集的气息不要高过气海穴。用意念想象足底的地球深处,有一片深蓝、清冷、湿润的阴柔之气,将这股气息收至体内;同时将体内的病气、毒气、浊气排出至地下。最后将糅合后的气息仍化为混元之气,收回至命门穴,存入下腹部的橐龠位置。

(二)四门八风

1. 南门

(1)双手在身体右侧向下按压,使气息流通至右腿、右脚,然后双手掌心向上,收回气息。

(2)承接上一个动作,随即提起左膝,双手在左腿两侧向前推出,同时左足跟向前蹬出;然后收回左腿和双手,将气息收回至腹部。如此推出、收回,重复3次以上。

(3)呼吸方法:念“呼”字时,向前蹬出左足跟,同时在左腿两侧向前推出双手;念“吸”字时,收回左腿和双手;双手掌心对着肚脐划圆,将采集的气息留存体内。

(4)双手在身体左侧向下按压,使气息流通至左腿、左脚,然后双手掌心向上,收回气息。

(5)承接上一个动作,随即提起右膝,双手在右腿两侧向前推出,同时右足跟向前蹬出;然后收回右腿和双手,将气息收回至腹部。如此推出、收回,重复3次以上。

(6)呼吸方法:念“呼”字时,向前蹬出右足跟,同时在右腿两侧向前推出双手;念“吸”字时,收回右腿和双手;双手掌心对着肚脐划圆,将采集的气息留存体内。

(7)心法:

“离火下采,巨风荡荡;提膝展足,转至下央。”

“离火”对应南方的气息,“巨风”指南门的风。南方的火气最容易从身体下部采集。一般的桩功练习中,双脚很少活动,容易导致气血在双腿积聚,引发下肢肿痛、静脉曲张等问题。而采气功通过足部前后左右的伸展发气与收气,能让腿足部位的气血像练习太极拳一样得到锻炼。此处足部的收气方法与六合采气的心法相同,只是在发气和收气时,要注意手足掌心保持虚含的状态。

2. 北门

(1)向右转体,双手向左后方采气,左脚向后插入地面支撑,然后收气时恢复原位(面向前方);再次向右转体,双手向后采气,左脚随之移动,收气时恢复原位,如此重复3次;之后将身体重心后移至左腿,下蹲,向右转体后保持身体不动,双手向右后方连续采气、收气3次。

(2)向左转体,双手向右后方采气,右脚向后插入地面支撑,然后收气时恢复原位(面向前方);再次向左转体,双手向后采气,右脚随之移动,收气时恢复原位,如此重复3次;之后将身体重心后移至右腿,下蹲,向左转体后保持身体不动,双手向左后方连续采气、收气3次。

(3)呼吸方法:左右转体时,注意摆动腰部、回头,看向后方抬起的脚。向后伸手和伸脚时,念“呼”字,向后推掌并蹬足;念“吸”字时,收回双手和脚,同时注意双手掌心和双脚脚心在伸展与收含之间感受气息的流动,将气息收回体内。

(4)心法:

“坎水上引,寒风凉凉;摇首摆尾,海底回望。”

北门的气息对应“坎水”,呈青玄湛蓝之色,同时带有清凉寒冷的感觉。必须通过摇头摆腰的动作,搅动“海底”(指下焦部位,尤其是肾脏区域)的气息,才能实现“坎水逆流”,达到炼精化气、贯通督脉三关(尾闾关、夹脊关、玉枕关)的目的。

3. 东西门

(1)双手在胸前交叉,同时提起右脚,用右脚勾住左腿膝盖后方,身体略微下蹲。

(2)双手向左右两侧撑开,同时右脚向身体右侧蹬出。

(3)双手再次在胸前交叉,同时提起右脚,用右脚勾住左腿膝盖后方,身体略微下蹲。

(4)双手向左右两侧撑开,同时左脚向身体左侧蹬出。

(5)呼吸方法:双手收回并在胸腹前交叉时,念“吸”字;双手随左右脚向外伸展时,念“呼”字。无论双手伸展收回,还是左右脚外展收回,都要注意双手掌心和双脚脚心保持含气的动作。

(6)心法:

“震巽在左,条景风明;兑乾在右,飓厉风狂。”

“震”“巽”对应雷和风的意象,对应的脏腑是肝和胆,位于东方和东南方;“兑”“乾”对应辛金的意象,对应的脏腑是肺和大肠,位于西方和西北方。东西门的这四种风(条风、景风、飓风、厉风)气势猛烈,难以驾驭,通过轻柔缓慢的动作,可加速气血通达四方及四肢,让经络更通畅。

4. 天地门

(1)迈出左脚,呈“麒麟步”(指一足斜向迈出一步,两脚尖向内扣,身体重心落在身体正中线的步法),双手分别向上下两侧撑开。重复3次。

(2)迈出右脚,呈麒麟步,双手分别向上下两侧撑开。重复3次。

(3)呼吸方法:双手向上下两侧撑开时,念“呼”字;双手从上下两侧收回时,念“吸”字。无论双手上下撑开还是收回,都要注意双手掌心保持含气的动作,同时留意麒麟步的伸展动作与意念的配合。

(4)心法:

“艮坤高下,炎凉风爽;麒麟探步,云助雨襄。”

“艮”“坤”对应山和地的意象,对应的脏腑是脾和胃,位于东北方和西南方,这两个方位的风有炎热与凉爽之分。麒麟是脾胃的象征,麒麟步的步态在沉稳中蕴含灵活,变化无常,能像在水谷精微(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)中“追风逐雨”一样,辅助脾胃吸收水谷精微,增强脾胃功能。

(三)三田收气

1. 上丹田收气

双手手掌从身体两侧捧起气息,上升至眼睛平视的高度,随后将气息“回照”(意念集中映照)天目穴,引导气息进入天目穴内部,直至大脑中的泥丸宫;接着用双手的中指尖点按天目穴,通过意念引导气息直线穿过大脑,到达玉枕穴;再将双手中指从额头前方的中线处,水平绕到太阳穴后方一寸的位置,进行旋转点按;最后双手中指从左右两侧的太阳穴水平绕到后脑勺,再次点按玉枕穴。

2. 中丹田收气

双手中指从玉枕穴向下引导气息至背部和胸部,随后手臂向后伸展,双手手掌从身体两侧向上捧起气息,上升至与中丹田(绛宫)平齐的高度,将气息“回照”中丹田,引导气息进入中丹田;接着用双手中指尖点按膻中穴;再将双手中指沿着两侧乳房下方的弧线,水平绕到两肋下方,点按两腋下部位;最后双手手掌从左右腋下水平绕到后背中心位置,进行点按。

3. 下丹田收气及全身调理

双手中指从后背中心向下伸展,再从身体后侧分向左右两侧,向前揽收气息,回到小腹前方,将气息“回照”下丹田,引导气息进入下丹田;接着用双手中指尖点按肚脐;再将双手中指沿着带脉水平绕到两胁下方,进行点按;随后分向左右两侧向后引导,到达命门穴后进行点按;双手手掌捂住肾脏所在区域,进行震颤按摩,共9~18次;转动指尖朝向身体前方,双手手掌捂住两肋部位,震颤按摩9~18次;双手手掌沿着肋弓向上引导至胸口,捂住上脘穴,震颤按摩9~18次;再向上引导至膻中穴,双手手掌震颤按摩9~18次;接着沿着胸骨向两侧引导,双手手掌分别捂住心脏和肺部区域,各震颤按摩9~18次;继续向上引导至璇玑穴,双手手掌捂住璇玑穴,震颤按摩9~18次;之后向上引导至面部,双手从面部内侧向外按揉,使面部和脸颊发热,同时对眼部周围的穴位各按摩27~36次;双手中指震颤点按天目穴,随后沿着上眉弓按摩至太阳穴,点按9~18次;双手中指返回天目穴,再变成十指从额头开始向后,蹭按头皮直至后颈,共9~18次;将双手掌根按压在耳眼处,其余八指相互弹击,做“鸣天鼓”动作9~18次;然后将掌根紧紧按压双耳后猛然抬起,同时用双手中指点按玉枕穴,引导气息进入泥丸宫;双手中指沿着督脉向下引导,到达命门穴后进行点按;再沿着带脉向前引导,到达肚脐后进行点按;最后进行揉腹动作,顺时针、逆时针各揉9~18次。

4. 三田收气心法

“三神归位,魂魄荡漾;循经藏气,九数之长。”

实际练习时,采用三田收气的方法:上丹田收气时,气息进入天目穴,有纯阳之气从天目穴、左右太阳穴、玉枕穴注入泥丸宫;中丹田收气时,气息进入土釜(中丹田别称),有清明之气从膻中穴下方、左右大包穴、胸部夹脊穴注入黄庭宫(中丹田核心区域);下丹田收气时,气息进入气海(下丹田别称),有青玄之气从肚脐、左右章门穴、命门穴注入玄牝宫(下丹田核心区域)。

(四)练功要求

1. 练习进度需循序渐进

练习采气图功法时,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。初始阶段,只需熟记动作流程即可;掌握动作后,要求动作柔软、速度均匀;第三步,再练习配合呼吸进行动作;最后,追求“融动”与“胎息”的境界,即呼吸平稳细微、心神专注安定的状态。

2. “玄太极,采混元”动作的进阶要求

“玄太极,采混元”这一动作,开始练习时,只需做到“以肩膀为转轴,带动双手手掌划圆”;逐渐熟练后,要求腰部、胯部、膝盖随之一起转动;进一步练习时,需让全身的骨骼关节都随之协调“融动”;最终达到胎息状态。此时,体内的气息会充满身体各个角落,练习者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与愉悦,这种感受难以用语言描述。

3. 身形调整需单独训练

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调整,无法一次性做到标准合度,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标。而且,纠正姿势的训练不能在正式练功时进行体会,应在非正式练功的时间里,对每个动作逐一仔细检查、揣摩。若在正式练功时分心调整姿势,会违背练功时“专心致志、心静如水”的要求,进而影响练功效果。

4. 面对特殊状态需保持平和

若在练功过程中出现“气机融动”(体内气息自然流动)或“胎息”的效果,练习者不可过度兴奋或刻意追求。否则,会过多消耗体内的先天气机,损伤元气、损害身体,同时也不利于后续提升练功水平。

5. 功法基础作用与后续发展方向

采气图属于筑基类功法。当练习到“气机融动”且“元气充足”的程度后,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三个发展方向:

一是侧重“外练”,进入武术、外气训练领域,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;

二是侧重“濡养”,进入气功、养生功修炼领域,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;

三是侧重“炼丹”,进入“炼精化气”阶段的修炼——完成身体亏损的弥补与基础的巩固后,可依次进行“炼精化气”“炼气化神”“炼神还虚”“炼虚合道”等阶段的修炼,直至炼成“大丹”,达到道家所说的“仙家境界”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会把伴侣逼到想离婚的“行为”,你做过几个
下一篇:没有了